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多浪河二期治理工程及其沿岸景观。
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
笔直的白杨在路旁昂首挺立,粉红的苹果压弯了树枝。又是一个丰收的金秋!
谁能相信,这里曾是荒漠戈壁,这里曾经飞沙走石,这里曾经鸟都少见。而今,这片绿洲已达115.3万亩,是一道宽47公里、长50公里,集生态林、经济林于一体的“绿色长城”。
32年的战天斗地、接续奋斗,这里地绿了,天蓝了,雨多了,生态好了。尤其自豪的是,老百姓腰包也鼓了。
这里,就是新疆阿克苏柯柯牙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建设生态文明,是民意,也是民生。柯柯牙绿化好似一颗水珠,折射的是阿克苏人民几十年如一日,持续不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抉 择
“生态环境如果不治理好,不仅人们的生产、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,而且若干年后,阿克苏甚至有可能像古楼兰国那样消失在风沙里”
阿克苏地区位于天山南麓、塔里木盆地北部,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。全地区总面积中,沙漠占了31%。
柯柯牙,位于阿克苏市东北部,和温宿县相交。曾是一片亘古荒原,植被稀少,盐碱茫茫,也是一个风口。影响城区人民生活的风沙,主要来自这里。
“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沙尘暴。天一下黑了,白天都要开灯,能见度只有几米,风力可达七八级,能刮倒树,人不敢出门。”56岁的柯柯牙防护林管理站职工麦麦提依明·阿木提告诉记者。
上世纪80年代,阿克苏地区每年浮尘天气超过100天。更为可怕的是,阿克苏市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只有几十公里,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不断逼近。
当时的阿克苏,发展方式单一,人们只想着如何种地,林业被认为是农业的附属产业。即便是正常环境下的种树,成材也需多年,更何况条件恶劣的柯柯牙。
民国时期,地方官员曾尝试在柯柯牙垦荒造林,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,树也没种活几棵。上世纪50年代,人们浩浩荡荡地多次开赴这片黄土地,挖渠引水种树,也失望而归。“年年植树年年荒,年年植树老地方。”一首顺口溜道出了老百姓的无奈。
直到1985年的春天。
“生态环境如果不治理好,不仅人们的生产、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,而且若干年后,阿克苏甚至有可能像古楼兰国那样消失在风沙里!”在时任地委书记颉富平的召集下,地委班子成员反复沟通协商,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。观点碰撞是难免的。甚至有的会上,互相拍桌子、瞪眼睛。最后,思想得到统一:树一定要种,再大的困难一定要战胜。
1986年,阿克苏地委、行署发出号召:在柯柯牙引水、植树,搞一个绿化工程,用宽幅林带挡住风沙。
说干就干,各类人才相继汇聚过来。
塔里木大学林学专业年轻教师依马木·麦麦提,本已和阿克苏一中谈妥调动事宜。老同学、时任阿克苏地区林业处副处长的艾斯卡尔·卡斯木抓住他不放。最后,多方做工作,依马木·麦麦提出任新组建的柯柯牙林管站站长。
这位本应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教书育人的林学专家,很快变得“面目全非”。一上任,就扎进了柯柯牙。当他3个星期后出现在家门口时,蓬头垢面,胡子拉碴,裤腿沾满了泥巴和杂草,一双白球鞋又黑又湿。妻子从屋里走出来,打量许久,才打趣地说:“同志,你找谁啊?”
之后的几年,正是这位站长,从天山林场、实验林场等地前后招来了200多户承包户。
各族干部群众、驻地官兵展开了全民义务植树绿化家园的大会战。拖拉机、自行车、毛驴车是交通工具,坎土曼、十字镐、铁锹全带上了,干部、职工、部队战士都是选拔出来的,踏着漫天尘土,上了战场。
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战在柯柯牙荒漠拉开了序幕……
热门关键词:米乐体育官方-m6米乐app登录 立交桥立体绿化 垂直墙立体绿化 屋顶绿化 景观立体绿化 道路立体绿化 水域环境生态修复
top